他与汽车焊装工作相伴20余载,完成技术改进项目超百项,他叫周洪友,今年43岁,是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福建开放大学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022届毕业生,现担任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第一支部书记。
他参与过自主研发DX3/DX7车型、汽车钣金硬臂省力吊具装置、创新应用焊点计数平台等工作。去年,他和团队完成了新车型DX9的品质玉成,这款新车将成为东南汽车占领市场的重要一环。

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电焊计数实现零误差
焊装是一道精细活,能否将汽车各个部件“天衣无缝”地焊接到一起,不仅关系汽车外形,还决定整车质量、性能、安全性等,一旦发生碰撞,焊接坚固的汽车能为乘客提供最坚实的“保护舱”。
作为焊装组生产管理师,周洪友的日常工作便是在生产线上尽可能避免人工或者机器人在作业时焊点数量上出现误差,提升焊点精度。2015年,他通过自主研发和设计,对焊装车间焊点计数管理平台进行创新,如今实现点焊计数零误差。
周洪友介绍,这平台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智能计算焊点数量,做到时时比对,在误差警示功能的帮助下,有效防止人工漏焊。同时,衍生出焊枪电极头自动提醒研磨功能,从而实现全流程焊接监控和可追溯管理。
除了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制造能手外,周洪友还用吃苦耐劳的坚持与追求,树立起“老黄牛”形象,曾荣获第三十四届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节省成本1500多万元
针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周洪友从焊装组的实际出发,针对节能减排、废品活用等方面,进行攻关和改革,有效降低生产成本。2008年前,东南汽车的生产线还未完全实现自动化生产。有一段时间,班组长在日常例会中报告,连续出现几例侧围外板碰伤的案例,可能造成成品不良率升高。经调查,周洪友发现是作业人员在抬零件时碰到夹具所致。为此,他曾想用电葫芦替代人工搬送,虽然省力了,但是设备易晃动,作业性能不好,且电葫芦还有一定的故障率。通过不断实践,他发明了汽车钣金硬臂省力吊具装置。该装置不仅具备快速搬送、精确定位的功能,还因较低的造价,合计为东南汽车节约设备投资成本约150万元。2019年,该设备申请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多年来,周洪友完成技改项目超100项,已获国家专利33项。据统计,2015年至今,通过周洪友的努力和创新,累计为东南汽车节省成本1500多万元。

周洪友的同事,也是福建开放大学的同学林久猛回忆说,2016年初,距东南汽车DX3新车型小批量生产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时尾灯在装灯过程中,发生装配精度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影响后续车子的生产进度。当时,周洪友爱人即将临盆。周洪友将公司和团队的利益摆在前,在公司连续昼夜奋战直至问题解决,孩子出生时也未能陪在妻子身边。
如今,中国东南汽车城建设东风正盛,周洪友表示将秉承福建开放大学“自强弘毅 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学习创新,为打响东南汽车城品牌贡献力量,让更多的人看到“东南造”汽车。